2013长春市二模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历史)
26.【命题立意】本题以罗马法为考点,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的具体分析,对债务奴隶人身的保护使得社会紧
张程度得以缓和。奴隶的地位基本要素没有发生改变,故B错,材料属
于公民法的内容,并没有体现出实质,故C错,而古罗马社会的群众斗
争和奴隶斗争的概念不同,故D错
【参考答案】A.
2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分析能力,
【答案解析】“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就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体现出卢梭对
人本身的重视。
【参考答案】A.
28.【命题立意】本题是一道历史图表解析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
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
【答案解析】在1895-1913年,国内经济发展有发展的突出表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表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分析其主观原因可知,甲午战后面对沉重的财
政负担,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参考答案】C.
29.【命题立意】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经济政策的分析能力。
【答案解析】题中讨论话题涉及到私营工商业的前途等问题,但会议的主题意在确定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问题。
【参考答案】A.
30.【命题立意】本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答案解析】布莱克的观点在于现代化较晚的国家进行进行现代化的前提,表明这些
国家在进入现代化行列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身和外部的原因,但是
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要源于国家的独立和外部经济的压力。
【参考答案】D.
31.【命题立意】本题以近代英国议会发展历程立意,考查学生运用史实、史实再现能力。
【答案解析】从题中的材料分析,英国议会发展历程看,属于工业革命后新兴工业资
产阶级的发展阶段,进而要求新的政治权利,因此同贵族等代表的工业
革命前的经济及其代表发生矛盾。
【参考答案】C.
32.【命题立意】本题以历史事件背景分析立意,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能力。
【答案解析】结合史实可知,辛亥革命发生时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参考答案】B.
33.【命题立意】本题以文明史观立意,考查学生对两种文明特点分析。
【答案解析】选项中,A、C、D选项表达有误,而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带给人类社会
生活的巨大变化。
【参考答案】B.
3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处理史料的能力。
【答案解析】1943年,蒋介石及其观点等关键因素可知,蒋介石意在通过弘扬、坚持
其所谓的中国文化来摒弃、抵制外来优秀文化,其反共手段假借弘扬民
族文化。
【参考答案】D.
35.【命题立意】本题属于史观类试题,旨在考察学生阅读、整理史料,最大限度获取有
效信息的能力,准确解读的能力
【答案解析】根据史实可知,胡适的主张是实用主义,从材料信息可知其对于传统存有质疑态度,而判断的依据是事实需要。
【参考答案】B
40. 【命题立意】本题以货币作为切入点,考察学生对史料的搜集、分析、处理的能力。
使学生对货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整体的认识,提升其史
学素养,学习用史实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答案解析】本题通过史料所述,可以总结古今中外历史发生过程中,货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作用。合理使用货币可以稳定国家政权,而过度使用则易使国家发生混乱,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答案】(1)变化:由允许私人及地方铸钱转为由中央政府专铸。(2分)
意义: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财政危机;打击富商大贾及地方诸侯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割据势力;钱币体制逐步规范化,促使币制的长期稳定。(6分)
(2)意义: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终止了中国货币的紊乱状态;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刺激了经济的发展;防止白银外流,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向良性方向发展;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8分)
(3)危害:政府过度使用纸币,将会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率快速上升,经济增长快
速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激化;政局不稳,引发社会问题乃至地区动
荡。(6分)
启示:货币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国家政策科学理智;各部门协调监管、密切配合;加强国际合作。(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3分)
41. 【命题立意】本题以“英国模式”研究作为切入点,考察学生SOLO评价,研究历史能力。
【答案解析】本题以史料中的学者研究“英国模式”逐层展开,从其普遍性、特殊性等角度入手,根据学业生所学史实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完成作答。
【参考答案】角度一:“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英国模式所体现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适用于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的研究。换言之,无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我赞同这种观点。(3分)
欧美其他国家以及日本就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下开始本国的工业革命;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研究方面也同样适用。中国真正的近代工业化进程开始于19世纪后期,表现为外国近代工业在中国的示范作用,中国的洋务运动从外国输入机器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使中国经济转型。因此,英国模式所体现出来的经济转型,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6分)
升华提升:综上所述,“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但是,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英国模式”的普遍性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通过它的特殊性呈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就要将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既要从事物的特殊性中概括出事物的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探究事物的特殊性。即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3分)
角度二:“英国模式”具有特殊性。也就是说英国现代化道路呈现出独特性。我赞同这种观点。(3分)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海外殖民掠夺中注重资本的积累;注重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占有日益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广阔;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为经济和科技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社会氛围;本国工业革命所需的燃料——煤的蕴藏丰富,在所有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出现了“英国模式”。法国、荷兰的煤蕴藏贫乏,因此无法率先实现经济变革。
对于中国而言,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一定会走上近代工业化的道路,或许只是在明清商业繁荣的基础上走商业近代化的道路,事实上,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是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严重不足,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商业化,而非工业化。因此“英国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只适合英国自身的发展。(6分)
升华提升:综上所述,“英国模式”具有特殊性。但是,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英国模式”的特殊性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通过它的特殊性呈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就要将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既要从事物的特殊性中概括出事物的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探究事物的特殊性。即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3分)
角度三:“英国模式”的形成是借鉴吸收了其他地区文明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形成的,并不能称为一种“模式”。我赞同这种观点。(3分)
例如:促进英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得益于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尤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德意志开始的宗教改革以及对海外殖民地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美洲金银的大量发现,对外的殖民战争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欧洲熟练的技术工人向英国移民,政府在工业革命后制定法律保护专利鼓励发明等等。(6分)
拓展升华:强调“英国模式”的特殊性还是普遍性,也就是强调不同文明的共生与并存,世界文明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3分)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教育,思想未完全开化。维新派借用孔孟儒家思想
宣传西方思想学说,与现实君主专制统治发生冲突。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3
分)中国要全面学习西方。欧美诸国的一些政治思想与孟子的一些思想相类似。
要实行民主自由。要设立议会。(8分)
(2)宣传了维新派的主张,培养了人才,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4分)
46.【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1)卢梭的政治观点:天赋人权说和人民主权思想。(2分)法国大革命的特点:革
命进程具有反复性、长期性,充满了暴力和血腥。(4分)政治用意:对光绪屈
服于顽固派压力,不敢大力进行改革而发出的警示。(3分)
(2)不同点:康、梁: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和平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仿效英、日。(3分)孙中山:进行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
体;依次美、法。(3分)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态势:一战期间,日本暂居优势,几乎独霸中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打破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4分)原因:西方列强参加一战后,力量受到牵制,在中国问题上被迫对日本妥协,日本乘机提出《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使一战中获得侵华权益合法化。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影响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4分)
(2)影响: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迫使日本把夺取中国山东的主权归还中国,暂时抑制了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九国公约》中美国以“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和支配的局面。(3分)
打破: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大半个中国,形成日本再次独霸中国的局面。(4分)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材料一认为:袁世凯编练新军,废除科举办新式教育,发展工商业,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3分)材料二认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制度,阻碍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2分)
(2)一方面:世界发展潮流的推动;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进步力量的推动等。(任意3点,共5分)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封建专制观念的根深蒂固;个人主观因素;中国社会落后势力的影响;外国的侵略等。(任意3点,共5分)